[尋求父母的支持與認同,是孩子的本能]
在 #誰是被害者 裡面,曉孟不斷希望和父親取得聯繫,就是我在書中提到的,孩子有和照顧者取得連結的本能。
.
當毅任一直沒辦法滿足曉孟的需求時,曉孟依然一直希望得到爸爸的注意,因為唯有在爸爸滿足他 #適時出現 #敏感覺察 #給予支持 的三個依附要素之後,才能讓她得以獲得 #維持接近性 的需求, #維持和照顧者的親近。
.
當曉孟站在懸崖邊,說出:「爸!我已經到家了。」的時候,她完成的不只是媽媽的遺願,其實也是完成自己的遺願,她終於讓爸爸願意為了找尋自己奔波而來,也讓她覺得死而無憾了。
.
在童年時期的 #未竟事宜 ,有時候會一直影響著孩子到成年,許多人在感情裡不斷追求著伴侶的認同,其實正是複製了童年追求父親母親認同的影子。這也是為何依附會從童年關係複製到成年關係的原因之一。曉孟一直追求著父親回應,覺得自己毫無生存的意義,只求死前還能與父親相會,由此可知,這股動力是多麼的強大。
.
但是,這並不是說這股力量必然帶來毀滅性的結局,從我的書中可以看到,即便是不安全依附,依然有尋求穩定關係的可能,重點在於 #覺察自己的關係狀態, 並 #重新架構自己的回應方式,透過這兩點,我們成年的依附關係,還是有獲得重新出發的可能性。
.
購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7610?loc=M_0009_001
#有沒有人已經看完了可以幫我評五顆星加上評語嗎
#從書中可以看到安全感形成的方式以及缺乏安全感的人如何重新獲得安全感的方式
#博客來的庫存剩三本在他們補貨之前要搶要快
#看完本篇文章歡迎幫我分享出去非常感謝
.
#安全感 #貓心懂你心 #依附關係 #方毅任 #曉孟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242